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徐琦)如果说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,那么“缝、补、修、换”则是修补店老手艺人的看家本领。
2月16日,商务部呼吁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。在樊城,像这样的便民小店也有不少,最近记者来到樊城的大街小巷,走进“藏匿”于城市边角的小店,走近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老手艺人。
时光在流转中坚守 手艺在岁月中“上新”
“磨剪子嘞,戗菜刀……”
在许多老樊城人记忆里,都有这样的吆喝声。磨刀、修伞、补锅、修棕绷床……曾几何时,各式各样的修理匠走街串巷,构成了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而如今,走街串巷的小买卖在管理日益规范、有序的城市中,渐渐隐匿了身影,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却仍然没有消失。
“小孩子穿的裤子拖地上了,你帮我看看,剪多少合适?”“你这个拉链坏了,是树脂的,得买一个重新换上。”62岁的李文福正在自己的裁缝铺忙着招呼客人,一个多小时的光景,李师傅略显老旧的缝纫机一直转个不停。
老百姓还需要小修小补吗?现实给了肯定的答案。
在毛纺小区社区市第十二电容器厂家属院丁丰国便民服务站,上一个客人配完钥匙刚走5分钟,下一个又拿着电饭锅来找丁师傅;位于劳动街的一家钟表铺里,李文启一顿午饭吃得断断续续,几次停下接待前来修手表的客人;在汉江北路社区春华路,汉皇鞋博士店王明凡和唐春云老两口的手一刻也闲不下来,30分钟内先是帮一位男士翻新皮鞋,接着又帮一个姑娘接断掉的高跟鞋跟……
“我们干这行几十年了,生意做的都是回头客。”唐师傅说,虽然小修小补挣不了大钱,但店铺老熟人多,居民需求多。
表不走了、鞋跟断了、裤子长了……物质生活日益丰富,但小修小补依然是市民“接地气”的需求,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。
薄利营生 倾注其中的是情怀和手艺
陈老巷社区旁边有一个家电维修中心,44岁的姚会民干家电维修已经有24年,在此营生也有7年。“租金每月120元,还包含水电费。”姚师傅一边利落的修着空调,一边和记者搭话。现在,外甥和自己一起干,咱能在这家电维修行业立足,靠的就是好手艺。
“找我修家电的顾客,不仅有樊城的,也有襄城区和周边乡镇的。”谈话间,一位来自襄州龙王镇的顾客慕名前来修理空调。忙的时候一天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,他渐渐地把修家电当成一种热爱,20多年依然坚守这一老行当。
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务实的态度,姚会民这间家电维修中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。
“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,价格实惠,久而久之,不少顾客成了回头客。”姚会民说,修的虽然是家电,倾注其中的更是情怀和手艺。
数十年如一日 守艺中见证时代变迁
经过多年打拼,靠着勤劳的双手,如今李文福已经帮助女儿在普鑫上东郡买了房,白天在老街巷缝缝补补,晚上则到高档小区享受生活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不经意间,老家河南邓州的丁丰国扎根襄阳已有10多年,在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小店内,各种修补工具满满当当地摆放在货架上。一个人包揽了修鞋、修换拉链、修包伞、配钥匙等多个便民服务,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。
“小店是邻居‘借’给我的,电也免费,社区为我办了低保。”作为残疾人的丁丰国,话语间满满都是感恩。
有时,小修小补也会与市容环境相矛盾。记者在丁丰国便民服务站采访时,正巧碰上社区工作人员前来检查。“东西都往里面收一收,招牌不要放在外面路上,文明创建,好吧!”丁师傅都会很配合社区的工作。
如今,已经74岁的王明凡和唐春云老人忆及往日辛劳,感慨道,干这行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,“能干就把店继续开下去,毕竟手艺跟了几十年。”当问起手艺的传承,她说,如果有徒弟愿意学,她就愿意教,“可惜现在愿意干这行的年轻人太少了!”
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。
顶级复刻,货到付款,质量保证,对版发货,售后五年,添加 微信:AFZF66 备注:大云时间圈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tch555.com/9555.html